最近我幫小乖買了水彩筆,小乖很沉浸在這個畫畫的小世界裡。
她畫畫的時候,眼神非常的專注而且投入。她反覆著用水彩筆沾顏料塗在紙上,然後洗洗筆,就這重複的兩步驟,但因交雜混合不同的顏色,或因加水的多寡改變顏色的濃淡,也成了有趣的抽象畫。
現在小乖還不太會認顏色,也不了解調色這種事( 像是黃色混紅色會變成橘色 ),我覺得她是沉醉在做這些動作很有趣,並沒有要真的畫出什麼形狀或顏色。
我在想是不是該引導她做畫,但是要幼兒畫出具體的形狀,似乎也不該是她現在年齡該做的事。於是上網搜尋有關幼兒畫畫的文章,看了這篇文章,我蠻認同作者的想法。
我想就讓小乖繼續"玩"畫畫吧。而且我也要調整自己提醒自己,不該用成人的眼光干預她的作畫,如文中所說的"不可以畫具體的樣子"給她看,以免限制了她的發展。
比起之前用蠟筆畫畫,我覺得小朋友用水彩筆畫畫更有趣呢,大筆一揮,就有鮮明的筆觸,而且顏色變化多端,雖然需要大人時時刻刻陪伴以免打翻顏料或水桶,但是真的很值得一試喔!
引用自樂多的"藝術森林"網誌
孩子為什麼要畫畫? 1.5歲--3歲
雖然,我們總是在吃完點心之後準備畫畫,但,有時候,孩子還是有自己的意志。有時候,小柔一進教室就會說要畫畫;有時候,千千玩到一半就跑到桌邊剪紙;有時候,小吾一點都不想畫,會說:「不要畫畫」。這種無法依照「課程安排」的活動特徵,其實反映了這個年齡,也就是1歲半到3歲幼兒藝術活動的特徵。
我覺得華德福教育中,將這時期孩子的內心狀態與他們展現的圖像之間的關係,說明得相當清楚。華德福教育與其他藝術教育理論的看法相同,也就是認為圖像表現與心智年齡相關,發展階段的劃分也相近。不同的是,他們還解釋了圖畫反映孩子與週遭世界的關係。這時期孩子的圖畫,一定是混亂的、所有線條糾結在一起,有的就像毛線團般纏繞。而他們的內心呢?就像混亂的圖形一般,分不清你我,甚至意識不到自己與外在的界線。這種混亂的意識狀態反映在他們的圖畫以及所有的活動。對他們而言,所有的活動都是一樣的,都是身體的運動感與感官的感覺,感覺到的就存在。畫畫也是如此,它與其他肢體的運動感沒有太大差異,硬要劃清界線其實沒有必要。更不能將畫畫「藝術化」,也就是以成人的觀點去定義它,認為應該「教」孩子怎麼畫出具體的東西來,甚至畫給他看,這些做法都違背了畫畫之於幼兒的意義。想像一下,當你介入了孩子的畫畫,那就好像干擾孩子的遊戲與動作,其實是中斷了孩子的感受,孩子的內心可能感覺挫敗,也可能失去自信。因為即使對幼兒而言,畫畫與其他活動沒有差別,它還是有其他活動無法取代的經驗。譬如,它能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動作與紙上出現的線條有著某種關聯,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,驅使他們繼續畫畫。透過不斷重複的動作,他們會發現手、眼與感受之間的關係,這種關係會越漸清晰,最後達到動作與感受的協調。這是通往下一階段的基礎,成人的干預反而阻礙了發展,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孩子開始說:「我不會畫,你畫給我看」。
幼兒的塗鴉期相當長,從1歲半一直持續到3歲,甚至4歲。從我們成人的觀點來看,一定會認為「怎麼都只會亂畫」。但是對他們而言,畫畫本來就不是為了畫什麼,行動本身就已經帶來樂趣。
觀察幼兒畫畫,你會發現,他們持續的時間雖短,卻無比專注,專注自己的動作、專注線條的形成。有些孩子,特別是接近三歲時,他們畫畫時而伴隨口語敘述,有的是為自己的圖畫命名,有的甚至是故事性的敘述,但這依然是即興的。命名很快改變,現在是小狗,等一下又變成媽媽。這種命名的變換,更加證明此時孩子所畫的東西並未真正代表任何物件。明確知道手中畫出的線條與視覺世界的關係,也就是發現自己可以畫出一個「很像」他們所經驗到或看到的某個物件,還需要一段時間去發展。在這之前,他們需要充分的畫畫經驗,好從混亂的線條中,意外發現線條與視覺圖像的關聯。這種過程與自己發展出來的能力,是不應該被大人「畫給孩子看」所取代的。
Tips
1. 在家裡安排一個開放的畫畫角落,選擇適合幼兒使用的材料,讓他可以自己去畫畫。但仍要配合生活習慣與作息,譬如:遊戲時間可以畫畫,畫完之後要收拾等等。
2. 不要問孩子畫什麼,除非孩子主動分享,尤其不要在他畫畫的當下提問。
3. 不要畫給孩子看。你可以陪他一起畫,但避免以線條勾勒清楚而具體的圖形。他們還未到達表達視覺經驗的年齡,也沒有這樣的能力。大人所畫出的那種清楚而特定的線條,對他們是限制,也會阻礙他們發展自己表現形體的能力。
4. 不要給孩子著色本。著色本所有藝術教育專書極力反對的工具,但有趣的是,許多托兒所或幼稚園,甚至國小仍會使用。反對的理由是,它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,更何況要孩子不塗出界線根本是不可能的事,只是徒增沮喪而已。
留言列表